【醫(yī)師節(jié)】她們千萬次重復發(fā)音 助患兒發(fā)出“天籟之音”
言語,是心靈交匯的橋梁,是世界上最動聽的“天籟之音”。然而,對于有些患兒而言,想要開口說話,卻得付出難以想象的努力。
在襄陽,有這樣一個團隊,她們極具耐心,更有愛心。她們?nèi)諒鸵蝗?,年復一年,對患兒進行康復訓練、發(fā)音指導,教會了千余患兒開口說話。
她們,是一群特別的白衣天使。她們,有個共同的名字:言語康復師。
8月19日,是第六個中國醫(yī)師節(jié)。連日來,記者走進襄陽市中心醫(yī)院兒童康復中心,走近言語康復師,面對面了解她們與患兒的感人故事。
重復!康復師重復千萬次發(fā)音 3歲腦癱患兒學會喊“媽媽”
襄陽市中心醫(yī)院兒童康復中心,位于該院南院區(qū)康健樓4樓、5樓。
當日上午8時,在兒童康復中心的多間教室,胡開紅、朱毓、馬雨微、賈豪等言語康復師正帶著6名患兒做口部肌肉運動治療和發(fā)音練習等言語康復治療。
樂樂(化名),3歲,是一名腦癱患兒。
“閉住嘴巴,鼻子發(fā)音,張開嘴巴,媽”“啊、啊、吧”……30分鐘的課堂上,樂樂在胡開紅的指導下,一遍又一遍地重復練習。
每當樂樂喊出“媽”時,胡開紅會獎勵他一塊小餅干。
下課后,樂樂跟著胡開紅來到媽媽身旁,咧著嘴喊著“媽”“媽”。樂樂媽媽瞬間紅了眼眶,俯身抱起樂樂。
“今天樂樂表現(xiàn)得非常好,在家里也要多做口肌訓練。”胡開紅叮囑家長,患兒右側(cè)嘴角時長流口水,還需加強口部肌肉的各種感覺刺激。
語言康復,最難的是如何讓孩子開口。而樂樂學會喊“媽”,用了3個月。
記者了解到,8名言語康復師一天要上14至15節(jié)課,每天面對的患兒多達20至30人次。
“對于患兒,一個發(fā)音、一個詞語、一首短詩需要重復幾百甚至上千次,做好這份工作非常需要耐心。”言語康復師胡開紅介紹,為了讓患兒更好地訓練,課堂開始前5至10分鐘,會與患兒建立信任感,讓患兒喜歡老師并聽從指令。之后在課堂中,會使用強化物,引導患兒按照指令做訓練。
一位患兒家長告訴記者說:“言語康復師更懂孩子,孩子也更愿意聽她們的?!?/span>
堅持!重度窒息患兒18年康復路上 言語康復師成親人
1米7的個頭,扎著馬尾辮,眼神格外清澈。當日下午4時許,18歲的欣欣(化名)和媽媽照常來到兒康中心。
當欣欣見到胡開紅、朱毓、馬雨微等言語康復師,她上前一一擁抱,慢慢喊出“胡媽媽”“朱姐姐”“馬姐姐”。
欣欣媽說,她對兒童康復中心如數(shù)家珍,因為女兒在這里做康復長達18年。
2005年,欣欣降生。出生當天,她因重度窒息,被緊急送入新生兒重癥監(jiān)護室。經(jīng)過近2個月的治療和護理,她才轉(zhuǎn)危為安。不過,重度窒息導致的大腦發(fā)育問題也隨之而來,后續(xù)康復中發(fā)現(xiàn),其吞咽功能、語言發(fā)育明顯落后。
“那時候,欣欣口腔力量不好,兩三個月還不會吸奶?!焙_紅說,為了讓小欣欣學會吞咽,言語康復師每天要對她進行口面部按摩、口腔感覺刺激,然后再給予適量水或奶讓孩子慢慢學會吞咽。隨著欣欣的吮吸和吞咽能力越來越強后,言語治療師再讓孩子一點一點學會使用奶瓶。
最終,女孩從進食吞咽障礙、咀嚼功能異常到能獨自正常進食,一步步“熬”了過來。
幾名康復師對欣欣的進步歷歷在目:“從小時候的口水不斷,進食漏飯到現(xiàn)在獨自正常進食及進入校園學習,欣欣的變化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一職業(yè)的神圣。雖然過程很艱辛,但是看到孩子的變化,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。”
到了欣欣一兩歲時,言語康復師從“吧”“波”等唇音教起?!芭⑿r候特別可愛,我們都喜歡抱著她教發(fā)音、說話?!?/span>
十年如一日,欣欣不僅可以與大家正常交流,還教會了媽媽如何使用智能手機買菜、坐公交、視頻聊天。
“她的口腔力量、舌頭力量、嘴唇力量一直都不夠,還需要不斷地加強?!焙_紅說,18年來,幾名康復師一直在為女孩做口部肌肉運動訓練,目的是希望她說話能夠更加流暢,生活更加自信。
事實上,年齡超過14歲后,患兒需前往成人康復中心做治療。欣欣媽媽說,多年來,欣欣早已把這里當成了家,幾名言語康復師更像女兒的媽媽。更讓一家感動的是,這里為女兒減免了一半的治療費用。
有愛!為了改變患兒 言語康復師不斷提升
如今,兒童康復中心有胡開紅、朱毓、馬雨微、賈豪、朱紫薇、李薇、夏莎莎、肖月月8名言語康復師,年齡最小的25歲,最大的49歲。
每天,言語康復師要接診超過100名患兒。在幾人看來,做好一名言語康復師,除了有耐心,更需要有愛心。
朱紫薇、夏莎莎、李薇3人坦言,當患兒學會各種發(fā)音時,讓她們特別有成就感。為此,8人每周二會花半個小時在一起分享文獻和疑難病例。
朱毓、馬雨微、肖月月總是能和孩子們打成一片。她們說,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在課上見證一個個可愛的孩子取得進步。從第一次和孩子們見面到熟悉,再到被信任,互動變得更多,配合度越來越高,這個過程當中也在相互治愈。
“與其說是治療,對我來說更像是交朋友。因為孩子們的特殊性,往往我就是他們除家人以外最親近、最信任的人,是孩子們交到的第一個朋友?!辟Z豪說。
記者了解到,多年來,這群言語康復師購買了諸多卡片和教具。并且,她們曾多次前往北京、佳木斯等地進修、學習。
“醫(yī)院對兒童康復工作非常重視,我們提出要購買哪些教具、設備,提出希望外出進修,都會很快得到答復?!焙_紅說,所有的言語康復師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,希望孩子通過康復訓練有所好轉(zhuǎn),能擁有更好的未來。哪怕有一個孩子能夠回歸社會,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、學習和工作,她們都會為此付出最大的努力。
來源:荊楚網(wǎng)